释奠歌舞

祭孔乐舞的内容以颂扬孔子生前的业绩为主,是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歌曲每句四字,每字配合一个舞蹈动作。主要以弘扬传统文化,承继孔子思想之精华为核心内容。场面宏大,乐生45人,演奏中和韶乐,钟磬齐鸣;舞生64人,表演八佾舞,舞容古朴。

祭祀乐器

孔庙乐器,始造于元大德十年,由江浙行省制造。至明洪武二十六年,颁大成乐器,其制始备。至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初年,钦定六平之章,均用中和韶乐,而祭祀乐器仍沿明制。圣祖仁皇帝康熙五十四年,始命太常重造乐器,颁行国学。高宗时改定宫律,特命乐部仿江西古镈钟式铸镈钟,复诏采玉和阗,以琢特磬,颁夹钟、南吕、镈钟、特磬各二,乐悬于焉大备。

孔庙祭祀所用乐器主要有镈钟、特磬各二以外。还有编钟一、编磬一、琴六、瑟四、排箫二、箫六、篪四、笛六、笙六、壎二、鼓一、搏拊二、柷一、敔一、麾一。以下就文庙所用乐器,配图加以说明。

乐歌

祭孔乐歌是祭孔典礼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彰功宣德,以一种富有情感寄托,充满大雅韵律的方式歌颂孔子的功德。歌词大意多为:“天为下界的民众降生了孔子,让孔子具有崇高的德行和智慧。孔子言论教导是永远不变的言行准则。孔子的功德比尧舜还要伟大。我们要按照孔子的教导去做,让天下永远和平昌盛。我们把美酒和佳肴献给伟大的圣人,希望永远得到圣人的指导和佑护。”

释奠礼乐·明制大成乐章

祭祀舞器

释奠用舞之习,肇始于刘宋。逮及隋唐,相沿为制。宋、金、元三代,释奠停用登歌,不设佾舞。于是升降缀兆,阙备无闻。明初始用文舞,但其制尚未详备。清朝时考定乐章于佾舞,尤协古今之宜。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敕颁太学乐舞器,春秋释奠,司之太常。肄习有素,节奏娴雅。其声容之盛,堪越前代。下以文庙舞器,配图作以简要介绍。

乐舞

祭孔乐舞,亦被称为佾舞。以文质彬彬的文德舞容,合中正宽恕的雅颂乐歌,以国之大典宣扬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于后世的伟大功绩。祭扎乐舞表演者称为“舞生”。舞生在舞蹈时,右手执羽(又称翟),持羽取饰物以立杏;左手执籥,以籥为舞具,取吹之器以立声。于进退疾徐,变态离合,周旋中规,折旋中矩,整齐严肃,动应节奏,皆各有其不同仪姿。左右开合各代表不同含意,每个舞蹈造型代表一字,歌声唱完一句,乐曲奏完一节,舞生正好完成一组动作。

历史沿革

释奠佾舞,自宋元嘉以来,均用六佾,行之未久。明成化间,从周洪谟言,复用八佾。嘉靖以后,改用六佾。清初,沿用明制,释奠先师,舞用六佾,三献均进文德之舞。

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

颁《南雍志》舞谱

奠帛舞
初献舞
亚献终献舞

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

颁伴舞谱

初献舞
亚献舞
终献舞

清代康熙二十九年省州县舞谱

宁和之曲
安和之曲
景和之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