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京城名声较大的大饭庄有四十多家,最著名的饭庄号称“十大堂”,又称“堂”字号,如前门外西打磨厂的福寿堂、金鱼胡同福寿堂、地安门外白米斜街的庆和堂、什刹海北岸的会贤堂、东四钱粮胡同的聚寿堂、东总布胡同的燕春堂、东皇城根的隆丰堂、前门外肉市大街的天福堂、西四报子胡同的聚贤堂、前门外大栅栏的惠丰堂等。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创始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的惠丰堂,选择在当时仕商聚集的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街设店,开业时为“冷庄子”,只办红白喜事,有事临时雇伙计,现攒班子。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被清宫御前总管太监李莲英的第五“继子”李继良用两万银元买下,饭庄字号仍沿用“惠丰堂”。但李继良平日不务正业,不会做生意,便将饭庄买下后交给其结拜把兄弟张克宣经营。
  • 位于什刹海西北角的会贤堂,原是清光绪时礼部侍郎斌儒的私第,坐北朝南,面向湖心,翠柳环抱,环境幽美。 清光绪末年,山东济南人在此开设会贤堂饭庄,主要经营山东风味菜肴,名菜有海参、燕窝、鱼翅等。饭庄店堂临街,前部改建成重楼,有房十二开间,建筑磨砖对缝,雕梁画栋,十分古雅。楼房后是两进院落,约有一百多间客房,宽敞明亮;西园有戏台一座,可供演唱。
  • 开业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前门外西打磨厂的福寿堂,以规模宏大著称。据记载,福寿堂院内的花坛、戏台十分气派,可容纳数百人看戏。福寿堂主要经营鲁菜,菜品考究,客人以前门外一带的大商人为数最多,像同仁堂乐家,瑞蚨祥孟家,五老胡同盐商查家以及马聚源帽店等大买卖,一般都在福寿堂设宴请客办事,并请戏班子演戏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