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2日,经营了半个多世纪的隆福寺广场前街1号的丰年灌肠老店因周围地区改造工程暂停营业。虽然门口贴着停业提示,但仍有很多老主顾赶过来吃最后一盘灌肠。他们纷纷询问,新店开在哪里?什么时候开张?有的食客用自拍杆在门前留影。店铺杨经理表示,“我相信老北京的手艺是不会丢的,一定会有重开的时候。”

灌肠对北京人和北京的游客并不陌生,被称作北京“小吃中的小吃”,无论是在京味儿餐厅,还是在夜市、庙会,随处可见。

灌肠的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已开始流传。明朝的刘若愚在《明宫史》“正月”中这样记载:“斯时所尚珍味,……本地则……猪灌肠”。明朝万历年间的《酌中志》也有“爆肚油肝香灌肠”的诗句。

最早的灌肠是用猪肥肠做成,用猪油煎焦,浇上蒜汁。清乾隆年间的《都门竹技词》有“灌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汁说美鲜”的诗句。《故都食物百咏》这样描述灌肠:“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

关于灌肠,另有一说是满人炸鹿尾的变体。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人以狩猎为生。狍子、鹿、野兔等野味是他们喜爱的肉食,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入关后。其中,炸鹿尾是将献血一包的鹿尾,经过油炸,使其迅速凝固成块,继而切片食之,是为关东名吃。清代后期,满人生活日艰,关东货在北京也日渐稀少,出现了在肠皮内灌肉末、猪血炸制的仿炸鹿尾。后来,随着满人生活条件下降,炸猪血肉末灌肠也吃不起了,又出现了将淀粉灌在肠衣里,调以红色颜料,再经油炸的灌肠,其造型与炸鹿尾相似,可以假乱真。

灌肠,从字面上看,一定是将原料灌制在肠衣内,形似血肠。切灌肠时,刀工也十分讲究,不是直切,而是旋成有薄有厚,不规则的菱形片。现在卖灌肠的都标有“炸灌肠”,其实,正宗的北京灌肠制作方法,并非炸制而成。制作时用一铁铛,斜架在火上,以猪网油煎制,灌肠片上铛“吱吱”的煎到焦黄焦黄的,然后用铲子往小盘一扣一按,兜底儿出铛。灌肠煎得后,四周焦脆,中间软嫩,带有肉香。再浇上蒜汁儿,这蒜汁儿是将大蒜瓣儿捣烂,撒上一点点盐,用凉开水一冲,使蒜汁儿焕发出灌肠的肉香。吃灌肠的时候,往往用小签子扎着吃。如果灌肠煎老了,扎不动;煎嫩了、散了,又扎不起来。这也成为检验灌肠质量的方式。

相传北京大约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专门经营灌肠的铺子。后门桥头路东的“福兴居”,用真正的猪肥肠灌上上好的碎肉、淀粉,以及其他配料,灌肠做的美味地道、名副其实,在京城小有名气,人们以店掌柜的姓氏称之为“灌肠普”。1926年,在福兴居对面,后门桥南路西,另一家灌肠铺开张了,名为“合义斋”。该店用红曲水调制面糊,加入十余种香料,然后把面糊灌入猪肥肠里蒸熟,旋成片儿,最后再进行一番油煎,美味香脆。

福兴居上世纪30年代在战乱中关张,合义斋在后门桥一直经营至上世纪末,后迁至到护国寺改为经营多种风味小吃。上世纪60年代开业至今丰年灌肠铺是北京仅存的专门经营灌肠的店铺,如今,该店的停业,使北京难觅传统的煎灌肠。

现在灌肠多为淀粉调制,并无肠衣,也不再用使红曲调色,灰灰的一坨。特别是在庙会或夜市,由于食客较多,店主为了缩短制作时间,保证供给,不再采用旋的方式,直接刀切成片,入油锅炸制。

在一些店铺,也有卖全是淀粉坨子,外面没有肠皮(肠衣)的生灌肠,虽然称为“灌”,实际上不灌,就是淀粉坨子,颜色也不在加红颜料,这样的淀粉坨子,顾客买回家自煎自吃,自得其乐。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炸三角是快要消失的老北京小吃,当年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炸三角表面焦脆而不硬,味道清香鲜美,咬一口更是香气入鼻!早年间北京的大街小巷时常听见吆喝声:“三角儿,炸焦!”很多老北京人都知道这种胡同小吃,因为过去卖炸三角基本是下街串胡同的,街头摊贩没有卖它的。卖者在家里制作,而不是在街上现做现卖的。所以老北京想吃炸三角,只有等下街叫卖的。
  • 甑儿糕是旧北京的一种味美价廉,受到儿童喜爱的风味小吃。《故都食物百咏》中对甑儿糕有这样的描述:“担凳炊糕亦怪哉,手和糖面口吹灰。一声吆喝沿街过,博得儿童叫买来。”并注说:“售者担高凳,一端置小火炉,一端置木柜,中实米制面及糖等,木甑中空,活底,以面及糖置甑中蒸之,顷刻即得,推其底,则糕自甑上出,儿童颇喜之,盖以其现做现炊
  • 虽说吃不起大鱼大肉,但也想沾点儿下水之类的荤腥儿,“穷人乐”的吃食便应运而生了。 这些“穷人乐”的吃食,既是平民百姓喜爱的一口儿,也是那些既有钱又有闲的人消遣食品,比如卤煮火烧、羊杂碎、豆汁儿、爆肚等如今已经成为北京的著名小吃,而有的小吃已近消失。 “羊霜肠”就是至今被老北京人念念不忘别具特色的吃食,别说外地人没听说过,即便久居京城的北京人,大概也有相当多的人没有品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