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煮火烧,是北京人都知道的吃食,然而殊不知这一被看做只有穷人才会吃的美味,已有百余年历史,且起源于宫廷。

清乾隆皇帝曾效法康熙六次南巡,他不仅喜欢苏杭天堂一般的景致和别具风情的园林,更喜欢苏式菜肴。南巡途中,那些总督、巡抚、知皂等高层地方官员,以及豪富商贾,隆重接驾,无不精制美馔,邀宠求荣,博得皇上欢心。现在于博物院的清代内务府“御茶膳房”的档案中,有一份《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着乾隆三十年(1765年)南巡期间所经路线、行宫和饮膳底单。在一大堆“龙凤菜点”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达官显贵们进献的当地的风味菜。二月十五日一早便在宝应的海棠庵大营登船前往扬州,据当日的《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中记载:“二月十五日卯初一刻,请驾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卯正一刻,游水路船上进早膳,用折叠膳桌摆:炒鸡家常菜杂烩热锅一品,燕窝鸭丝一品、羊肉片一品,清蒸鸭子糊猪肉攒盘一品,匙子饽饽红糕因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上传:春笋炒肉一品。”

江苏织造普福尽心尽力拿出最好的菜品献给皇上,他张成、宋元和张东官这三位的家厨备下了“糯米鸭子一品、万年青炖肉一品、燕窝鸡丝一品、春笋糟鸡一品、鸭子火熏馅煎粘团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随送梗米膳一品、菠菜鸡丝豆腐二品。”呈上龙船给皇帝当早膳,“总管马国用奉旨,赏织造普福家厨役张成、宋元、张东官,每人一两重银裸二个。”晚上,皇帝驻跸高邮,普福又让张成做了一道“肥鸡安徽豆腐”,宋元做了一道“燕笋糟肉”,张东官做了一道点心“猪肉馅侉包子”。普福进奉的筵席,得到乾隆的赏识,乾隆品味着菜肴赞叹这几道菜远超过御膳房的水平之上。普福为博御宠,便将家厨张成、宋元、张东官举荐给乾隆。这两次御膳让普福的三位家厨成了乾隆接下来的江南之行的主厨,并难得一见地连续赏赐三人五次。特别是张东官颇具巧思的菜品最得乾隆喜爱,与张成、宋元相比,张东官在乾隆手上得到的赏赐无疑是最多的,甚至可以说,在所有的清宫厨役中,乾隆皇帝给予赏赐最多的也就张东官了,粗粗统计,至少应在九次以上。乾隆回北京时,将张东官一起带回北京,并把他安排在长芦盐政西宁家里住。普福因这次献厨成功地得到了乾隆的圣眷,很快便升到了更肥的官位——两淮盐政使。可惜,这个颇会钻营的人因为贪婪葬送了自己。三年后震惊朝野的“两淮盐引案”,连续几任两淮盐政使相继倒卖盐引中饱私囊竟达一千多万两白银,作为这件案子的主犯之一,曾担任过盐政使的普福不但丢了官,而且还掉了脑袋。

张东官随乾隆入宫后,在乾隆皇帝的每日膳单中,打头菜的必是书名张东官。乾隆出行圆明园和避暑山庄等地,也都是张东官为乾隆皇帝备膳,在档案中还有乾隆皇帝指名让张东官添菜的记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帝出巡山东,张东官进菜四品,其中有一名是“冬笋炒鸡”,很合皇帝口味,吃完以后,乾隆帝赏给张东官一两重的银锂两个。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七月到九月,乾隆帝再次出巡盛京,传张东官随营供膳, 七月二十二日张东官做了一品“猪肉缩砂馅煎馄饨。”晚上又做“鸡丝肉丝油煸白菜一品”,“燕窝肥鸡丝一品”,“猪肉馅煎粘团一品”,极为称旨,吃完后,皇帝又赏银二两。不久之后,张东官时常做菜进旨,如“豆豉炒豆腐”、“糖醋樱桃肉”,又做苏造肉、苏造鸡、苏造肘子等,这段期间,皇帝时常赏赐,可见皇帝对一个好御厨的礼遇。在二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有三个厨师受到奖赏,其他两个厨师各受了一次奖赏,而张东官却受到五次,分别受到了1两重银裸,2两重银裸,黑貂帽沿,大卷五丝缎等物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张东官正式入宫当了御厨,官居七品,更得皇帝的宠爱。

作为御厨张东官深知乾隆皇帝口味的喜爱,他把苏州老字号陆稿荐的酱肉汤方子带进宫里,陆稿荐是苏州著名的“陆稿荐酱肉”创始人,传说陆掌柜因善待化作乞丐的吕洞宾,扶其进店供香粥喝,使吕大仙人的仙心大动,便将睡垫——破稿荐(破草席)赠他。陆掌柜用破稿荐燃起仙火,肉被酱得香美异常,以此生意兴隆,自己也干脆改名“陆稿荐”。张东官将陆式酱肉引进御茶膳房后,因“稿荐”寒怆,不符皇贵,因张东官是苏州人,遂将“稿荐”更为“苏造”,寄寓“苏州制造”之意。张东官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这九味香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气不同,用不同的数量配制。这种配制的香料煮成的肉汤,就称"苏造汤",其肉就称"苏造肉"了。关于苏造肉,除了清朝宫廷档案,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的日裔夫人爱新觉罗皓曾在《食在宫廷》里写道:“此菜(苏州肘子)是由苏州著名厨师张东官传入清宫。清宫膳单上的所谓‘苏灶’,说到底,全出自张东官主理的厨房。苏指苏州,灶指厨房。本来,地方菜少滋味而多油腻,张东官深知这一点。进入清宫以后,他掌握了皇帝的饮食好尚,因此他做的菜,颇合皇帝的口味。菜味多样又醇美。‘苏灶’遂誉满宫廷内外。直到现在,北京民间没有不知道‘苏灶’的。流行于北京民间的‘苏灶肉’和‘苏灶鱼’等,都是当年张东官留下来的。”

苏造肉选用的是五花肉,切成方子,做法与红焖肉略同,不同之处是多用酒,香料重,软烂多汤。乾隆中叶后,苏造肉的做法传到民间。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是这样咏颂“苏造肉”的:“苏造肥鲜饱志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音銮,意思为切成小块的肉)膏油已满衫。”在注释中说:“苏造肉者,以长条肥肉,酱汁炖之极烂,其味极厚,并将火烧同煮锅中,买者多以肉嵌火烧内食之。”注中所说“长条之猪肥肉”,指猪的五花肋肉;“酱汁炖之”,指用苏造汤酱制苏造肉。由于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贵,又没有那许多的名贵作料,街头铺贩为利畅销,便配火烧同售。“以肉嵌火烧内食之”,已经不是宫中的吃法了。苏造肉成为老北京特制菜肴,既不是家常自做,也不是筵宴所备,可是老北京土著着实喜欢这一口。在东华门外有专门的小摊买“苏造肉”,以便让进宫的官员当早点。

有一种说法,北京著名小吃卤煮小肠,疑由苏造肉演变而来。也就成就了苏造肉与卤煮火烧这不同寻常的关系!

清光绪年间,京东三河县卖苏造肉的陈兆恩用价格低廉的猪头肉代替五花肉,同时加入了价格更加低廉的猪小肠、心、肝、肺、肚及炸豆腐等,猪小肠用盐、碱洗净去除异味,切成寸段,五花肉切成不规则的大小肉块。制作时,先将五花肉和各种下水放入锅中,用武火煮,随煮随用勺撇去浮沫,然后把油豆腐、绍酒、花椒、豆豉、大料、小茴香、葱、姜、蒜、醋、豆腐乳等辅料入锅同煮,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汤锅不仅能驱除肠子里的异味,而且对于难得尝荤腥的劳苦大众来说太实惠了。所谓卤煮就是每次煮肠肉时,把前锅的剩肉汤倒入锅中,改用文火煮,将火烧切井字刀,放于锅内四周与五花肉和各种下水同煮于汤中,使火烧回软入味。待肠、肺烂熟,火烧煮透捞出来放案板上,小肠切段,肺、火烧、炸豆腐切块,再与五花肉块同盛碗中,浇上汤汁,加蒜汁、酱豆腐汁、香菜,醋、辣椒油。火烧、豆腐、肺头卤煮吸足了汤汁,火烧透而不黏,肉烂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还是小肠。肠酥软,味厚而不腻,没有任何异味。热气腾腾兼容饭、菜、汤,既是小吃,又可充作正餐。

卤煮小肠看起来不复杂,做起来可费事儿,再加上这食品又不贵,所以大多数人都在卤煮店吃。说起这卖“卤煮”的店铺,京城的所有卤煮店里,最负盛名的毫无疑问就是陈兆恩子孙五代人继承和创新的百年老店——“小肠陈”。小肠陈解放前曾在东安市场、西单等繁华地区设摊供应,后来固定在一些戏院门口出售,散戏后看客多来品尝,唱戏的名角儿也纷纷点要。据小肠陈的传人陈玉田回忆,当年在第一舞台卖卤煮火烧,京剧大师梅兰芳就很喜爱,还有谭富英、张君秋和谭元寿等,他们唱罢大戏后,总要来上一碗卤煮小肠当消夜。1956年公私合营后小肠陈调到南横街的燕新饭馆,专门做卤煮火烧,好这一口儿的人们,慕名前往,络绎不绝。陈玉田年近古稀之年,隐居家中,他的家人不甘心家传的卤煮小肠销声匿迹,便在南横街中段亮出了小肠陈的牌子。1997年12月举办的全国名小吃认定活动中,卤煮小肠以其色佳、味香而获得专家们的赞赏,并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此后不久又荣获原国内贸易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证书”。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炸三角是快要消失的老北京小吃,当年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炸三角表面焦脆而不硬,味道清香鲜美,咬一口更是香气入鼻!早年间北京的大街小巷时常听见吆喝声:“三角儿,炸焦!”很多老北京人都知道这种胡同小吃,因为过去卖炸三角基本是下街串胡同的,街头摊贩没有卖它的。卖者在家里制作,而不是在街上现做现卖的。所以老北京想吃炸三角,只有等下街叫卖的。
  • 甑儿糕是旧北京的一种味美价廉,受到儿童喜爱的风味小吃。《故都食物百咏》中对甑儿糕有这样的描述:“担凳炊糕亦怪哉,手和糖面口吹灰。一声吆喝沿街过,博得儿童叫买来。”并注说:“售者担高凳,一端置小火炉,一端置木柜,中实米制面及糖等,木甑中空,活底,以面及糖置甑中蒸之,顷刻即得,推其底,则糕自甑上出,儿童颇喜之,盖以其现做现炊
  • 虽说吃不起大鱼大肉,但也想沾点儿下水之类的荤腥儿,“穷人乐”的吃食便应运而生了。 这些“穷人乐”的吃食,既是平民百姓喜爱的一口儿,也是那些既有钱又有闲的人消遣食品,比如卤煮火烧、羊杂碎、豆汁儿、爆肚等如今已经成为北京的著名小吃,而有的小吃已近消失。 “羊霜肠”就是至今被老北京人念念不忘别具特色的吃食,别说外地人没听说过,即便久居京城的北京人,大概也有相当多的人没有品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