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麻豆腐,口感并不麻。颜色呈灰白色,微微有些发绿,外表看着有点儿麻麻渣渣的,其实很细腻。麻豆腐和豆汁儿一样,同属一个“家族”,是制作绿豆淀粉和粉丝时,剩下的豆粕发酵,即是“麻豆腐”。豆子在石磨上碾的时候,一边碾一边加水,期间就分成了三样东西,最细的是豆浆,属正品,可以做淀粉;最稀的是豆汁;中间那层稠糊糊的暗绿色粉浆,如果装进布袋加热,再一煮,滤去水分,就是麻豆腐。
过去,老北京人家有自己撇(过滤)麻豆腐的,将发酵的豆汁儿倒入锅中,旺火烧开,再用小火慢慢的熬,锅中就会浮起很多浮沫儿,用勺子将浮沫儿盛起来,倒在纱布上,水会透过纱布流到大碗里。这样一直将浮沫盛得差不多了,纱布里留下的就是麻豆腐了。
炒麻豆腐曾是贫民的美食,但有钱人也爱吃,甚至有的还吃上了瘾。炒麻豆腐,味道甘甜而性寒,可以清热消暑,美容养颜,不但明目还可解酒。梨园名角马连良爱吃此物爱喝豆汁,所以他夫人陈慧琏做的麻豆腐在梨园就非常有名。别小看这不起眼儿的麻豆腐,能炒好它并不简单。有些人以为把麻豆腐买回来下锅炒就行了,出锅后无论颜色和味道都不是那么回事。据说,炒麻豆腐最早出现于明初。正宗的麻豆腐应该有四种必备的原料——雪里蕻、羊尾油、黄豆酱、青韭。
用羊尾油而不是用猪油,是因为麻豆腐以绿豆渣为原料多少有些豆腥味,羊尾油则略膻,腥者为鱼,膻者为羊,鱼羊者为鲜。用切成丁的羊尾油炒,会更香,而且绿豆渣的口感则粗涩,如与羊尾油同炒会使其变得滑嫩。盛一勺炒好的麻豆腐放到嘴里,吃到羊尾油时会咬出一股油来。炒麻豆腐,加一些雪里蕻是为了让炒出的麻豆腐有筋骨,比起单纯吃麻豆腐来即有嚼头又可解腻,口味上的变化才使人百吃不厌。加黄豆酱的好处在于恰到好处的提高咸度,使成菜酱香浓郁咸香可口。炒麻豆腐主要的功夫是炼去麻豆腐内的水分,使其粘糯才好吃。所以北京人留下“炒麻豆腐,大咕嘟”的口头语。是说麻豆腐一熟会自己“咕嗜、咕嗜”地起泡,就是告诉您:“我熟啦!” 炒得之后,用勺子在麻豆腐中间打个窝,中间加入炸好的辣椒油,周围则要撒上青豆和青韭。青豆不但口感上解腻而且颜色上也提色,一粒粒掩映于麻豆腐之中。青韭很细,葱芯绿,这种韭菜特别提味,用刀一切满屋子都会飘着韭菜的香气。但青韭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老北京人也会用一种紫色根的叫“野鸡脖”的韭菜代替。
现在北京的不少京味儿餐馆多有供应炒麻豆腐,1994年全国第一届清真烹任技术比赛中,南来顺饭庄年轻的厨师吴边,受饭庄之命,以炒麻豆腐参赛,由于色、香、味、型俱佳,荣获金牌。炒麻豆腐也获得“全国风味名牌产品”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