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盛夏季节,大街上琳琅满目的雪糕与冰淇淋粉墨登场,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冰淇淋,不仅让人嘴馋,也勾起了不少人对童年吃冰糕时光的回忆。时代在变迁,从3分钱的白糖冰棍,到奶油双棒、“娃娃头”,再到如今的世界各种知名品牌冰淇淋,冰制食品也在不断变化。

关于冰淇淋的源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发明者是十四世纪初的意大利人邦塔伦蒂;有人认为是古罗马的奴隶,他们在阿尔卑斯山向都城运水的过程中,将果酱加入冰,创造了冰淇淋。更有不少学者认为它源于中国,原名叫“冰酪”,原是元代宫廷的冷食,1295年马可·波罗将其制法带回到意大利献给了王室。此说虽有争议,但元代宫廷确实有“冰酪”。陈基有诗:“色映金盘分外近,恩兼冰酪赐来初。”这位陈基是给皇帝讲经的经师,这首诗就是说他给皇帝讲经时,讲到“冰酪”的恩典。他说,冰酪盛于金盘,黄白相映,赐食的地方离圣上很近,这真是难得的殊荣。从中不难推断出,元大都当就已有盛夏祛暑的冰食。

我国冷食的传统其实源远流长,至今起码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讲的是旧时夏历的十二月,把冰凿得通通地响;正月里,把它藏进冰窖。“凌阴”的“阴”是“窨”的借字,也就是藏冰室。把冰藏进冰窖供贵族们在夏天时享用。古时贵族的冰食,首先依赖于藏冰。《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凌:冰室,三其三倍),春始治鉴(春天献羔而启冰)。”凌人是周王朝专司冰事的职官,主掌斩冰、藏冰、启冰、颁冰诸事。 

由于冰的收藏不易,所以唐以前,能享用者并不多。当时皇宫举行冷宴,以食冰为主,皇帝即以冰颁赐部下,以示皇恩。唐时,在樱桃初熟的时节,天子赏赐百官以内苑樱桃,是一件大家都特别喜欢的热闹事。从“太官还有蔗浆寒”一句可知,同时赏赐的还有出于皇家冰井的冷冻蔗浆(以及乳酪),让百官浇在樱桃上吃个香甜。“银杯自透蔗浆寒”之句正让我们明白了“樱桃、蔗浆”的具体吃法——蔗浆盛在银杯里,吃时酌量浇到樱桃上。由于蔗浆经过冷藏,所以寒气甚重,沁透了金属杯壁,触手生凉。

唐宋时,著名的冰食,有“雪泡梅花酒”(见《梦粱录》),有“凉水荔枝膏”(见《东京梦华录》),有“冰调雪藕丝”杜甫诗《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有“冰镇珍珠汁”《续夷坚志》:“临洮城外洮水,冬月结小冰子,如芡实,圆洁如一耳垂之珠。洮城中富人收贮。盛夏以蜜浆调之,如珍珠粉。”

宋代,人们把果汁、牛奶、药菊、冰块等混合调制成冰冻的饮品,名叫“冰酪”,大约与今天的刨冰相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对此大加赞赏:“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这时的冷饮不仅品种繁多,而且享用者也由官宦贵族扩展到了庶民百姓。

元代商人在冰中加蜜糖和珍珠粉,提高了冷饮的质量。元世祖忽必烈更用牛奶和冰水制成冰雪状食品,也就是被认为是冰淇淋雏形的“冰酪”。

明代,藏冰业高度发展。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京城已有德胜门冰窖及北海东侧的雪池冰窖,专供宫廷用冰。窖冰行业一直存在,甚至到了上世纪70年代都在发挥作用。

清代北京,冰已不再是罕贵之物,冰饮业一跃而上,变得非常普及。不仅宫中在盛夏时节大量用冰,而且民间用冰也已相当普遍。清代诗人王渔洋的诗句有“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可以了解当时北京的卖冰者以铜盏相碰作响,招徕顾客。严辰《忆京都词》注:“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且冰亦可以煮食,谓之冰核。冰窖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燕京岁时记》:“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这种冰胡儿,就是比较原始的冰棍。

当然,夏日用冰最多、普及程度最高的,还是非宫廷莫属。皇帝本人也有不少咏叹夏日用冰的诗句,如乾隆《冰椀》:“浮瓜沉李堆冰盘,晶光杂映琉璃丸。解衣广夏正盘礴,冷彩直射双眸寒。雪罗霜簟翩珊珊,坐中似有冰壶仙。冰壶仙人浮邱子,朝别瑶宫午至此。古人点石能成金,吾今化冰将作水。”其中,“冰椀”则是冰镇的各类水果,藕、莲藕、菱角等河鲜,以及其他各种甜食小吃。

清朝晚期,冰镇小吃和冷饮佳品很是丰富,如《燕京岁时记》所记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还有将西瓜去籽拧汁,入于冰中镇凉的鲜榨西瓜汁。此外朱彝尊在《食宪鸿秘》记有杏酪的做法:“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锅煮熟。加白糖霜或量加牛乳。”将冷冻后的杏酪,切成小块配以冰水,即杏仁豆腐。

金易《宫女谈往录》中说到慈禧在颐和园消暑时,也有这样的叙述:“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有甜瓜果藕、百合莲子、杏仁豆腐、桂圆洋粉、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等。甜瓜果藕不是把甜瓜切了配上果藕,而是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葡萄干、鲜胡桃,是把葡萄干先用蜜浸了,把青胡桃(南方进来的)砸开,把里头的带涩的一层嫩皮剥去,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其它像酸梅汤、果子露就不在话下了。”

清时,北京还出现了雪花酪。雪花酪是用刨床将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然后盛入盅内,半饮半嚼。其名称传说不一,有的说叫“冰果酪”,有的说叫“雪茶”。说“雪茶”的人说,因“雪”与“血”同音,宫里忌讳“雪”字,在中间加了一个“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变来的。夏季炎热时,打冰盏儿的在胡同里吆喝声是“冰激凌来,雪花儿酪,又凉又甜,尝口道!”夏日炎热之时,挥汗如雨,一听此声,顿觉生凉。

清末民初的时候,北京最经典的冷食是“冰盘冰碗”。当时,北京出现了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堂子号”,有十家堂子号最为有名,位于什刹海边上的“会贤堂”便是其中之一。每到夏季,会贤堂的镇店法宝就是“消夏大冰盘”。著名文人沈尹默先生曾经作“减字木兰花”一首:“会贤堂上,闲坐闲吟闲眺望。高柳低荷,鲜愠风来向晚多,冰盘小饮,旧事逢君须记省。流水年光,莫道闲人有底忙。”这首词的“冰盘小饮”,说的就是会贤堂的“消夏大冰盘”。取自后海的大荷叶,用冰窖里存的天然冰附于其上,中间搁上白莲藕(膳食纤维比较少,水分大,富含很多淀粉,吃口儿特别脆,能生吃,没有渣滓,所以又称果藕——水果一样的藕),旁边码上西瓜瓤,与白莲藕一红一白,搭配起来很漂亮,两边还要有竹叶青和羊角蜜两种香瓜,再将上等鲜桃仁、鲜莲子、芡实、荸荠等放在上边,然后撒上来自台湾的绵白糖,放上来自杭州的桂花,吃客手捧而食之。这样一份冰盘,价钱是大洋八角钱,在那时可谓价值不菲。

至于冰碗,则是用碗盛的,去皮的鲜桃仁,切片的鲜藕、鲜荸荠,去芯的鲜莲蓬子,鲜菱角,加清水蒸五分钟蒸熟。荷叶洗净撕成小片,用开水稍烫后再用凉水浸凉,垫在碗底,在碗底垫上天然冰的小碎块,浇上白糖熬成的糖汁水,有时会放上两三片山楂糕。《天桥杂咏》曾有诗赞曰:“六月炎威暑气蒸,擎来一碗水晶冰。碧荷衬出清新果,顿觉清凉五内生。”冰碗是北京小吃中应时消夏鲜品,清末民初在什刹海的荷花市场上售卖。清末以后,每年端阳至中秋节,什刹海开办荷花市场,占西岸沿堤一边的便道,小贩们搭棚售货,就有卖冰碗的。这种“什锦水果冰盘”,老北京大饭庄子均在开宴前后为客人敬奉在席面上,很受欢迎。吃了这冰盘冰碗,入口清香,冰凉爽口,暑热尽消。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炸三角是快要消失的老北京小吃,当年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炸三角表面焦脆而不硬,味道清香鲜美,咬一口更是香气入鼻!早年间北京的大街小巷时常听见吆喝声:“三角儿,炸焦!”很多老北京人都知道这种胡同小吃,因为过去卖炸三角基本是下街串胡同的,街头摊贩没有卖它的。卖者在家里制作,而不是在街上现做现卖的。所以老北京想吃炸三角,只有等下街叫卖的。
  • 甑儿糕是旧北京的一种味美价廉,受到儿童喜爱的风味小吃。《故都食物百咏》中对甑儿糕有这样的描述:“担凳炊糕亦怪哉,手和糖面口吹灰。一声吆喝沿街过,博得儿童叫买来。”并注说:“售者担高凳,一端置小火炉,一端置木柜,中实米制面及糖等,木甑中空,活底,以面及糖置甑中蒸之,顷刻即得,推其底,则糕自甑上出,儿童颇喜之,盖以其现做现炊
  • 虽说吃不起大鱼大肉,但也想沾点儿下水之类的荤腥儿,“穷人乐”的吃食便应运而生了。 这些“穷人乐”的吃食,既是平民百姓喜爱的一口儿,也是那些既有钱又有闲的人消遣食品,比如卤煮火烧、羊杂碎、豆汁儿、爆肚等如今已经成为北京的著名小吃,而有的小吃已近消失。 “羊霜肠”就是至今被老北京人念念不忘别具特色的吃食,别说外地人没听说过,即便久居京城的北京人,大概也有相当多的人没有品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