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到,五花肉,七分厚,烤炉火,红亮亮,脆酥皮,油汪汪。咬一下,满口香,煮一煮,香满堂,我来做,爹来尝,今年吃,明年想……”

炉肉,如今老北京60岁以下的人,听说过的已经不多了,吃过的就更是寥寥。甚至这边老人们聊起“炉肉”时眉飞色舞,那边不少人则听成“驴肉”,还觉得莫名其妙。老人们跟他解释说,聊的是炉肉,可是听者却不知道是什么吃食。

其实,炉肉就是炉膛里烤制的精选猪五花肉,也叫烤方、挂炉肉、响皮肉。过去,是中秋以后北京人秋 冬季进补的一道大菜。

乾隆年间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记胜》“八月·时品”条中就记有“南炉鸭、烧小猪、挂炉肉。”,此处的南炉鸭指的就是现在的烤鸭;取小猪烤之,则为烧小猪;其不用小猪者,名为炉肉。当时使用的地炉又称"焖炉",后改"叉烧",然后发展为"挂炉",所以旧时(直到解放前)烤鸭店俗称"炉肉铺"或"鸡鸭行",全聚德烤鸭店现保留的光绪14年(1888年)所建老店门面左上方砖刻"老炉铺"依然醒目。清《调鼎集》中记载了炉肉的做法:“挂炉肉:取酱醋涂肉,搁铁条上,加葱白四五根……俟油烟透出,转面再涂酱醋及葱料,如此数回,以黄脆为度。”《帝京岁时记胜》又记“中秋桂饼之外,则……烧小猪、挂炉肉。”说明炉肉不但与烤鸭齐名,且清代时即为中秋时品。

说起炉肉,这里要闻名京城的著名老字号天福号酱肘子铺。

天福号开业于清乾陵三年(1738年),山东掖县人刘凤翔来京谋生,与一山西客商合伙在西单牌楼东拐角处开了一家酱肉铺,经营酱肘子、酱肉和酱肚等。但店堂狭小,无名无号,所以一直不景气。不久,山西人撤股,由刘家独自经营。一天,刘凤翔到市场进货,见旧货摊上有一块旧匾,上书“天福号”,三个颜体楷书,笔锋苍劲、有力。刘凤翔认为这字确有功底,并含有“上天赐福”之意,正好用作字号来招揽生意。于是他买下牌匾,回家稍加油饰,悬于自家小店门楣上,果然气派非凡,顿使小店生辉。从此一些文人墨客常停留在店前品评“天福号”三字的书法,顾客渐渐多起来。小店以此命名后,生意日渐兴隆。

据说,天福号酱肘子也是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而出名。刘家有个儿子,有时也帮着看锅煮肘子。一次看锅时,他睡着了,醒来一看,肉已经烂在锅里。孩子吓坏了,赶快瞒着大人,把已经软烂如泥的肘子放在凉处晾着。恰巧,附近清廷刑部的一个官员路过这里,把这肘子买走了。回去吃后,觉得味道很好,第二天又派人来买。那些煮得烂的肘子自然没有了,只有正常制作的肘子。他尝了以后,觉得味道远不如前,便指明要昨天买走的那一种。这是,那孩子看到自己不但没有闯祸,反而招来了声音,便说出了实话。店老板喜出望外,就按照孩子那个“失误”的做法,更加精心制作。“天福号酱肘子”的名气也从此在官场中传开,招来众多达官贵人。

有官员为讨慈禧欢心,就向其推荐天福号的酱肘子,慈禧尝过之后大加赞赏,就让天福号天天给宫里送肘子,并赐给天福号一块进宫腰牌,规定每天定量送入宫中,天福号的酱肘子就成为清王朝的贡品。有史料记载,慈禧六十大寿的时候,筵席上各种菜肴丰盛齐备,只因缺了天福号酱肘子,御膳房就专门派人快马去取。

“天福号”酱肘子在清宫内也备受后妃们的喜爱。光绪帝的瑾妃是个日以素食为膳的人,但对于酱肘子“色、香、味”的诱惑,垂涎不已。她命膳房厨师随时为她准备好一盘酱猪肘,无论早、晚膳,什么时候想吃,就立即端上膳桌,瑾妃吃酱肘子几乎达到一日一食的地步。

辛亥革命以后,末代皇帝溥仪向往西方生活,穿西装、吃洋饭,对清宫传统的食品不屑一顾,可是“天福号”酱肘子却是一个例外,尽管溥仪每天吃西餐不重样,俄式的、法式的、意大利式的……“天福号”酱肘子却是西餐桌上必备的一道菜。1959年,末代皇帝溥仪特赦后,第二天,就骑自行车来西单天福号买酱肘子,关了那么多年了,楞是没忘了这一口儿。

天福号除了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著称的酱肘子之外,另一个招牌就是炉肉。

每天早晨不到五点,师傅们就得起来开始架炉烘烤,炉肉每天烤两炉,大概能烤十几块炉肉。将皮薄肉嫩的精选五花,差不多18厘米宽、30厘米长、5厘米厚的一整块,去毛洗净,然后在通风的专用房屋内晾晒,就像烤鸭在进炉前也要适度风干才能烤出脆皮一样。把晾晒好的五花肉,两边用铁签子插入定型,挂在钩子上,送入烤炉内挂起,用果木熏烤。熏烤时间根据肉质而定,皮薄肉块小则时间短,皮厚肉块大则时间要略长一些。

每天的第一炉耗时相对略长,一般要四个小时才出炉。先烤皮,直至外皮烤出均匀的金色泡泡,再烤里子。每炉每次只能烤12方肉。判断炉肉是否烤好,主要看肉的颜色和走油的情况。开始,油量走得多,滴油的频率比较快,如雨滴一般,快烤好的时候,油走得差不多了,肉的颜色越来越深,几秒钟才滴一滴油,就算基本烤好了。到了上午八、九点钟,店伙计用钩子将刚出炉的炉肉挑到前店。等到店门一开,香味四溢到店外,引得过路人都馋涎欲滴。

清代妇女除非参加亲友家嫁娶祝寿汤饼喜庆盛典,才到各大饭庄子出份子道贺外,平日随随便便就进饭馆子吃喝一顿的,可以说少而又少。有些人为了套近乎,给人送只烤鸭或是一方炉肉,送者所费不多,受者全家都可以吃得其味,这就是早年烧烤大行其道的原因。1938年,天福号在北京开创了电话订购炉肉,安排自行车送货上门的服务。

烤熟的炉肉,肉皮表面微黄焦脆,肉的部分肥而不腻、瘦而耐嚼,柔软而鲜嫩。切时,将烤好的肉放于案上,肉皮朝下肉朝上,一下刀便感清脆有声,切成薄片后即可吃。这时候买回家蘸着高酱油下酒,是一般久居北平老饕们价廉物美的佳肴。

炉肉切后的残渣,即是做炉肉丸子的原料。就是将炉肉渣子加淀粉糊掺和,捏成扁圆状的肉饼,放入油锅内再炸,待其熟后便成了炉肉丸子。那时卖炉肉丸子的除“天福号”这样的名店外,大小猪肉铺也卖炉肉丸子。

炉肉的吃法很多,聚贤堂的拿手菜“炸响铃双汁”就是用炉肉炸的,加上甜咸勾汁双浇,拿来下酒,更有咬劲,耐于咀嚼。最具代表性的家常吃法有:

炉肉熬白菜:以炉肉片、白菜、海米为主料,加入适量调料,炖制而成。汤肥似乳,色泽鲜亮,搭配恰当,是入冬独特食法。做法是:先将海米置锅中炖成白汤,加入玉色白菜,上码红色炉肉,微火熬煮使白菜烂熟,加适量葱姜汁、花椒水、盐、糖和味精等佐料,即成。此菜制成时,以成型完整,炉肉碰之即化为佳。与此菜相类似的是,将以炉肉丸子熬白菜,亦别有风味。

清蒸炉肉:此为炉肉最典型吃法。制成后,皮红肉白,层次分明,肥而不腻,清香味美。做法:一斤形状整齐炉肉,切成长约10厘米、厚0.3厘米长方形肉片。再把冬瓜片切成较炉肉片稍厚的片。先将炉肉皮朝下放射状码在碗内,上面垫以冬瓜片,加入葱、姜、盐、料酒和少量清汤,上屉大火蒸20分钟。再滗出汤,合碗扣于汤盘中。汤经箩滤倒在炉肉冬瓜片上。另将酱豆腐搅碎成糊状,和韭菜花、辣椒油等分别置调味碟中。清蒸炉肉上桌,蘸碟中调味品而食。

炉肉什锦火锅:此菜造型美观,不散不乱,汤鲜味美,清淡雅观,属北京冬季假日或待客佳品。做法:水发粉丝剪短,白菜切块焯一下,将两品均匀置锅底。再将炉肉切成长方形肉片,分3堆码放火锅里白菜粉丝上面。香菇、胡萝卜片、焯过油菜心每种点缀在炉肉之间,再以水发银耳摆火锅中间。另烧一锅清汤,放适量葱姜水、胡椒粉、盐、料酒等调味,滤去浮沫,倒入火锅。烧开即可食用。

其实,炉肉无论配海带、北方的冬菜、腐竹、江浙的梅干菜、广东菜干,甚至糯米红豆沙的甜口,都错不了,唯独不能炒回锅肉,一炒则烂如泥。

2006年11月22日,天福号第七代传人王守祥老师傅将已熄火53年的“炉肉”烤制出炉,使老北京人重新又尝到了久违了的“炉肉”。“吃了炉肉,死也瞑目!”“炉肉烧白菜飘飘欲仙!”“失传50多年,我也只在小时候吃过”老北京“炉肉”再次受到追捧,其中不乏从未吃过的年轻一族。

传统上,烤鸭和炉肉都是秋天过后入冬才会吃的,因为那时的北方才容易令这两样东西风干,也讲究时令的。现在,虽然烤鸭一年四季都能吃,但是天福号依旧坚持只在应季的时候售卖炉肉,因此炉肉上市的时间只有每年11月至来年2月底,最晚至3月初,视气候而定。

天福号的老师傅们在精工细作的原味基础上,又琢磨出了更多种的吃法:有新鲜出炉、皮脆肉嫩的炉肉直接沾酱油的吃法;有将炉肉捏丸子熬白菜的吃法;有梅菜(或冬菜、腐竹)扣肉的吃法;还有鲜而不腻、果味飘香的炉肉火锅(炉肉作锅底)的吃法,炉肉的吃法多种多样,用老师傅们的话讲——“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炸三角是快要消失的老北京小吃,当年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炸三角表面焦脆而不硬,味道清香鲜美,咬一口更是香气入鼻!早年间北京的大街小巷时常听见吆喝声:“三角儿,炸焦!”很多老北京人都知道这种胡同小吃,因为过去卖炸三角基本是下街串胡同的,街头摊贩没有卖它的。卖者在家里制作,而不是在街上现做现卖的。所以老北京想吃炸三角,只有等下街叫卖的。
  • 甑儿糕是旧北京的一种味美价廉,受到儿童喜爱的风味小吃。《故都食物百咏》中对甑儿糕有这样的描述:“担凳炊糕亦怪哉,手和糖面口吹灰。一声吆喝沿街过,博得儿童叫买来。”并注说:“售者担高凳,一端置小火炉,一端置木柜,中实米制面及糖等,木甑中空,活底,以面及糖置甑中蒸之,顷刻即得,推其底,则糕自甑上出,儿童颇喜之,盖以其现做现炊
  • 虽说吃不起大鱼大肉,但也想沾点儿下水之类的荤腥儿,“穷人乐”的吃食便应运而生了。 这些“穷人乐”的吃食,既是平民百姓喜爱的一口儿,也是那些既有钱又有闲的人消遣食品,比如卤煮火烧、羊杂碎、豆汁儿、爆肚等如今已经成为北京的著名小吃,而有的小吃已近消失。 “羊霜肠”就是至今被老北京人念念不忘别具特色的吃食,别说外地人没听说过,即便久居京城的北京人,大概也有相当多的人没有品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