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 糖瓜粘

腊八后的第十五天,当孩子们在自家窗台上看见了那包久违的甜蜜——糖瓜儿时,预示着小年儿到了,这一天是腊月二十三。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每年的这一天,老人们都会给孩子们讲起那个熟悉的传说:从前,灶王爷爷原来也是天宫里的神仙,因为犯了过错,玉皇大帝生气了就把他贬到了人间,封他是“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就是掌管各家各户灶火的官儿。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下凡以后就坐到了厨灶间儿里,看着每一家人一年来怎么生活,怎么行事,把那些好事啦、坏事啦都记下来,等到了腊月二十三就回到天宫给玉皇大帝报信儿。老人们说,这灶王爷可是老百姓的一家之主!今儿是怹们老两口要升天给玉皇大帝报信儿的日子,为了借他的口能给咱多多说好话,不讲坏话,保佑明年咱们家避灾躲难、顺顺当当儿一整年,得好好地送他们启程。

北京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之说。家中的男主人总是按照老理儿做得非常周到,好像送亲戚出门似的。亲自在厨房里,那一对慈眉善目的画像前,点起一对红蜡烛,摆好一盘烧饼、一盘糖瓜儿和一碗清水。烧饼和清水是给灶王爷爷、奶奶来回天宫路上充饥解渴的;糖瓜儿又黏又甜为的是只让他们高高兴兴只记得起好事儿,粘上他们的嘴,没办法说出坏话。快要天黑的时候,男主人拿着糖瓜儿放到炉边烫软涂抹在画像上灶王爷爷微微含笑的嘴边,小心地把画像揭下来,拿到院子里就着燃烧的香烛,一边点燃一边念叨着:“灶王爷呀,您可是咱一家之主啊,今儿个您骑着骏马,带着干粮,上到天宫去,好话多多说,坏话不要讲啊,赶明儿,下界来多多捎带吉祥,万事亨通啊。请吧……”这一对陪伴全家日日夜夜的“老人家",化作缕缕青烟飘散而去,被“送上天”。如此一年拜一次,一次保一年。祭灶过后,就是孩子们迫不及待抓起糖瓜儿塞进嘴里的兴奋时光了。那糖瓜儿的丝丝甜甜挥之不去,最纯粹的满足永远停留在记忆里。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制作时,在加热的厚底锅里倒上稀软的麦芽糖,不停搅拌中转换成中火又转成小火,慢慢熬制成粘稠柔和的糖团飘着悠悠的米香,把糖团取出放到撒好甜奶粉的案板上,待糖团稍稍冷却后被那温柔灵巧的大手反复揉搓、拉伸,它们顺从的随着各种用力变成各种形状,一会儿被拽成是细长,一会儿被揉捏成圆团,看着奶白软糯的柔韧无比的时候,被温热的刀均匀的分割成一个个小剂子,再次的撒上薄薄一层甜奶粉,像极了缩小版的小南瓜蛋儿,等待它放凉的样子无论真谁都会口水难掩。腊月里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儿很快凝固得圆润而坚实,放进嘴里酥、香、甘、脆、粘,让人欲罢不能。好吃的东西在人间是“味”,上了天变成了“道”,老百姓这里的吃食,经过祭拜上了天,往往就有了规律的意义。这不仅是人们处理节日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方法。

在北京,祭灶除去糖瓜儿还有关东糖,也叫“灶糖”,有的关东糖因为外面蘸有芝麻,又叫“麻糖”。据说是满洲客商从“关外”(东北地区)随着东北特产贩运来北京的。关东糖从形状上和糖瓜儿不一样,它更像一根根坚硬的小棍儿;口感上也不像糖瓜儿那样中间疏松有空隙,它更加紧密结实,掉在地上都不容易摔断;因为原材料不同所以口味微酸确别有一番滋味。北京有句老话儿:“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意思是在旧社会里腊月二十三正是债主们急着催债的日子的开始,负债的穷人东躲西藏,随时处在惊慌、恐吓和无奈的悲哀里,哪有心思品尝关东糖的滋味。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灶王爷爷咂摸着甜甜腻腻的味道走远了,忙忙叨叨又兴高采烈的日子终于来到眼前。从腊月二十三算起,再过七天就是除夕大年夜了,它意味着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正所谓:“家无虚丁,巷无浪辈”,准备辞旧迎新、迎祥纳福。

按照老例儿: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归天以后,人间就剩下一些值班的小神儿看顾着各处的秩序,所以趁这个时间彻彻底底、归置归置住了一年的屋子可是过年之前顶顶重要的事儿,该拆的拆、该扫的扫、该换得换、该洗的洗,就算是翻箱倒柜的折腾或者满屋灰尘的打扫也不用担心冲犯了家里的神明。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一种驱除病疫的宗教仪式。《吕览注》中记载:“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逐渐演变成年末的卫生大扫除。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无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经过历代相传,形成了春节前大扫除的习俗。

按照北京民间的说法: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春节前的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百姓们借此意是要把一切 “晦气” 、“穷气”、“秽气”统统赶出门外。北京的家家户户都要翻天覆地地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条条胡同里,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扫尘结束,人们第一件事就是在大门上端端正正的贴好门神,以求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还有的家庭挂上迎春对联和寓意《万象更新》、《莲年有余》、《富寿平安》的年画,焕然一新的胡同里、小院中好像办起了民俗画展,充满艺术氛围。

 


01 - 04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认为是“年年有余”的好兆头,所以,每家通常会有意多熬一些腊八粥,把剩余的粥放在屋外自然冷冻,吃的时候切下一块冻粥,随热随吃。另外,人们还会把腊八粥涂抹在院子里的果树上,说“吃”了腊八粥的果树会结出更多的果实,以此祈望丰收。 熬腊八粥的同时,泡些腊八蒜也是腊八节的重要习俗。老辈人说,以前腊八蒜是催债人的提示。北京有句老话说:“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 的生活也会过得富富余余。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豆腐做成后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这也就有了“二十五,磨豆腐”的说法。
  • 腊八后的第十五天,当孩子们在自家窗台上看见了那包久违的甜蜜——糖瓜儿时,预示着小年儿到了,这一天是腊月二十三。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每年的这一天,老人们都会给孩子们讲起那个熟悉的传说:从前,灶王爷爷原来也是天宫里的神仙,因为犯了过错,玉皇大帝生气了就把他贬到了人间,封他是“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就是掌管各家各户灶火的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