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北京的老例儿,大年三十儿和初一都不能动刀,年初二开始又有客人来家串门儿,所以从腊月二十五家家都开始预备过年前后四五天所有的吃食。
腊月二十五的一大早儿,小孩儿们还在被窝里就被严肃的提醒“今天是玉皇大帝下界查看的日子,可不能有的没的乱讲话!”
在北京,当时的旧俗认为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以后,玉皇大帝会在腊月二十五亲自下凡来察看人间善恶,并且据此施以福祸,这一天,家家祭祀祈福,也叫“接玉皇”。何等重要的人物造访,自然相当重视,人们在这一天,倍加和颜悦色,说话尽量细声细语、温暖谦和,言语谨慎,准备了充足的殷勤以博得玉皇大帝的欢心,以求来年降幅世间。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的传说是为了证实各家各户勤俭清苦度日,灶王爷所奏确属实情。虽然是传说,不过老百姓的生活里真的没有什么珍馐美味,豆腐确是物美价廉的食物。
豆腐的“腐”和富裕的“富”协音,借着吉祥美满的协音,寓意过年要过得富富余余,来年的生活也会过得富富余余。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豆腐做成后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这也就有了“二十五,磨豆腐”的说法。
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相传是在前164年,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平素厌儒,不问政事,信道教,好修炼,企求长生不老,召来一批术士,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欲炼灵丹妙药,用山中的清泉水磨制豆汁,又用豆汁培育丹苗,不料仙丹没有炼成,倒是豆汁和石膏、盐起了化学反应,形成鲜嫩绵滑的固体,有人大着胆子尝了一些,美味可口。刘安听说后,与方士们又进一步反复试验,终于使豆乳凝固,他们给这种东西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菽乳,后来改称“豆腐”。从此,豆腐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刘安也就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了。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在北京,豆腐是过年时的必备食品,一般都是在市场购买。每到腊月二十五这天,一些讲究的人家也会自己制作豆腐,搬出家里的小石磨将提前浸泡过的肥嘟嘟的大黄豆,一圈圈的磨碎成豆浆,用纱布过滤筛去多余的豆渣渣,再撇去白花花的浮沫,浓浓的豆浆在锅里慢慢煮开,趁热盛上一碗加白糖,那是何等的美味饮料,豆香扑鼻,浓醇甘美。
估摸着温度合适的时候,再给香喷喷的豆浆里倒入一定比例的盐卤,搅拌了几下盖上了锅盖,大约一刻钟以后打开盖子,此时的豆浆已经凝固了,把变了样儿的豆浆倒入了铺好白白纱布的笼屉里,上面又盖了一层纱布,压上了盛满清水的重重的陶瓷盆。再次揭开纱布的一瞬间,水嘟嘟、白嫩嫩的喷香豆腐做成了。看着把它们整齐的切成方块,孩子们总是忍不住伸出手抢先尝尝如此原味亲切的美食。
自家制作的豆腐最为可口,凉拌豆腐尤其百吃不厌,做起来也不复杂:小碗里放好白糖、酱油、香油、米醋、葱花、蒜末、香菜末和花生碎,调好的碗汁浇到水嫩的豆腐上,㧟一小勺放进嘴里,甜鲜酸爽软嫩,妙不可言。
豆腐的风味千变万化,腊月二十五做好的豆腐还要放在屋外冻起来一部分,它们会形成充满蜂窝的特色豆腐亲戚——冻豆腐。肥美的五花肉与冻豆腐组合,搭配着冬日里资源充沛的大白菜,就是一道无人不落口水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