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意味着一年当中最寒冷季节的到来,北京素有“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之说。街上的人们将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冬衣里,但是各自的心情从此时起逐渐欢悦起来,一年来各种丰富的积淀和所有的期盼统统融化在迎接春节的氛围中……
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这一天,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即老百姓常说的“腊八节”。
腊八节的“腊”字有三重含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古时腊八节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祈求吉祥和丰收的节日。
同时,腊八节也是佛教的一个盛大传统节日。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离家之后,在尼连河畔的树林中经过六年苦修苦行,穿树皮、睡牛粪,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形同枯木、极度虚弱,幸而得到牧牛女子乳糜供养。之后释迦牟尼逐渐恢复健康,渡河来到迦耶城外荜钵罗树(即菩提树)下沉思默想,誓言“我若不圆成正等正觉之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数日冥思,于是在腊月初八这一天,降服魔军、魔女,夜睹明星,豁然大悟“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得无上大道,而成就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道。自此,释迦牟尼开始他的传教活动,足迹遍布恒河流域,所到之处、专心讲道,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并逐渐组成了传教僧团至佛、法、僧三宝具备,佛教正式形成。
佛教弟子为不忘释迦牟尼所受苦难,并效仿牧女奉献乳糜的传说,有佛教寺院每年一进冬月,便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五谷果物等备足,以待煮粥供佛,舍粥以需,称为“腊八粥”。每年腊月初八,佛教寺院、居士林、佛教团体都会有舍粥善举,在佛门弟子和信众中蔚然成风。民间也称“佛粥”、“福寿粥”、“福德粥”。
佛教舍粥的目的,其一,体现佛教精髓——慈悲为怀,通过舍粥赈济一切贫寒饥民以温饱;其二,帮助一部分欲求世间福报的人们,得以广种善根福田,成就福禄寿喜财等果报的因缘;其三,有助修道功德资粮的积累,体现俢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方式方法。
每年,在北京的雍和宫、潭柘寺、广济寺、灵光寺、云居寺等寺院腊八舍粥的场面都是非常的温馨、祥和、热烈的,正所谓“佛音寥寥,豆香缠缠;喜鹊催夜,铜锅当风”。
据记载,我国民间食用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熬腊八粥,南宋陆游曾有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清朝年间,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粟、干果等供僧侣食用。清代文学大师夏仁虎的讲述真真切切:“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在北京的民间称“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腊八节里热气腾腾的腊八粥送来了春节将要来临的信息。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北京民间煮制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各色米中的品种丰富到了极致,颇有喜获丰收之感,所以也叫“七宝五味粥”。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干、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腊月初七,人们就忙碌起来:挑拣、洗净、浸泡、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旺火炖煮不易熟烂的豆类、待它们半熟后再放入白米、小米、黄米、糯米等继续微火熬煮,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在充满邻里亲情的小院儿里,腊八节一大早,飘香的腊八粥随着每家不同花色的大瓷碗传递着浓浓的暖意,大家兴致勃勃的交流着……“张爷爷,今年我在粥里放了上好的金丝小枣,那叫一个甜,您老尝尝,放心吃,没有枣核儿的”; “李大婶,您这腊八粥真香呀,可是东北的大芸豆吧?闻起来就忍不住啦”;“刚子,你要上班去呀?来来来,先喝完我这腊八粥,猜猜奶奶放了多少样儿好吃的”……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幽默地形容腊八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产品展览会”。
腊八粥熬好之后,北京人家总是按照老例儿,要先供佛、供僧、敬先人,之后要在中午之前赠送亲友邻里,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剩下来的腊八粥会被认为是“年年有余”的好兆头,所以,每家通常会有意多熬一些腊八粥,把剩余的粥放在屋外自然冷冻,吃的时候切下一块冻粥,随热随吃。另外,人们还会把腊八粥涂抹在院子里的果树上,说“吃”了腊八粥的果树会结出更多的果实,以此祈望丰收。
熬腊八粥的同时,泡些腊八蒜也是腊八节的重要习俗。老辈人说,以前腊八蒜是催债人的提示。北京有句老话说:“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进入腊月,年关将至,做生意的也都要清算一下收支,算算账,准备过年。这个时候不管是欠别人的,还是别人欠的,也都该了解一下了。可中国人总是讲面子的,快过年了,总不能到人家家里大喊:“欠债还钱啊!”于是,收债的就会泡上一些腊八蒜送人,欠债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年关了,一年的债务该清算清算了。”“蒜”与“算”同音,用腊八蒜当作催债提示,倒也算是难得的苦心。
不过,当下的生活早已没有了这份算计。人们会在阴历腊月初八围坐一起把模样完整的紫皮大蒜一一剥皮、去膜,选用均匀饱满的蒜瓣儿洗净、控干,放进无油无水的玻璃容器,倒入米醋后进行密封后摆放在温度适宜且阴凉通风的位置,静待它美丽的变化。泡进米醋中的白胖蒜瓣先是泛起嫩嫩的绿色,很快那绿色慢慢伸展,颜色逐渐加深,最后整个蒜瓣通体色如翡翠碧玉,看着每一天新增的翠绿无不带来人们对春天的热切期盼,瓶瓶罐罐之中可是景色宜人。经过半个月的浸泡,待到除夕,打开瓶子,碧绿的腊八蒜仿佛带来了春的气息,蒜瓣经过米醋的浸泡已经渐渐消退了原有的辛辣,待它们青翠宜人的模样盛进小碟,就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放进嘴里的一瞬间,酸中带辣、辣中带甜、甘脆清爽、蒜香可口真乃色味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