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楼饭庄位于前门外肉市路东,开业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经营山东风味菜为主。创办人姓孙,人称孙小辫,祖籍山东掖县,道光年间因家里闹旱灾,来北京谋生,在乡亲的帮助下,在前门外肉市街内摆小酒摊为生。虽然是酒摊,但孙小辫做生意讲究诚信待客、童叟无欺,经营的烧酒直接从京东的烧锅进货,酒味醇厚,绝不像一些昧心的酒摊儿往酒里兑水,酒摊在肉市一带颇有声誉,买卖很是兴隆。几年后,孙小辫将肉市街南头路东一家关张的小酒楼铺底倒到手,雇了几个伙计和学徒,正式开办酒楼,借正阳门之名,取名“正阳楼”,寓意买卖兴旺,像正午的太阳一样,长盛不衰。新开张的正阳楼,楼上楼下设有酒座,酒菜有豆腐干、玫瑰枣、煮花生、炸排叉、猪口条等。

光绪年间,孙小辫的儿子孙学仁当上了掌柜的,从山东济南请来擅做山东风味的两位厨师掌勺,使正阳楼又有了大发展,由酒楼发展为高档饭庄。此后,孙学仁又在前门大街肉市街里开了一家叫正明斋的饽饽铺子,正阳楼则交由其堂弟孙学士管理。到了光绪末年,孙学仁与孙学士产生矛盾,以至对簿公堂,后经调解,孙学仁将正阳楼分给了孙学士。孙学士交际甚广,社会联络多,在各界都有朋友。民国十二年(1923年)当上了北京商会的会长,在商界成为知名人士,名重一时,在商界,以及军界、政界都有一定的位置和影响。由于孙学士社会地位的提高,正阳楼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北洋时期,正阳楼天天宾客盈门,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等许多军政界的要人都成了正阳楼的常客,一些重要的国宴也在此举办,由此抬高了正阳楼的地位,在京城名噪一时。

正阳楼除主营山东风味菜肴外,每逢秋冬两季经营的涮羊肉、蒸螃蟹在京城久负盛名。在清人夏仁虎撰《旧京琐记》中有载:“肉市之正阳楼,以善切羊肉名,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蟹亦有名,蟹自胜芳(河北省地,以盛产优质螃蟹而闻名)来,先经正阳楼之挑选始上市,故独佳,然价亦倍常。”

北京人每逢秋冬之际,讲究吃涮羊肉。现在人们一提起北京传统涮羊肉,便会想起东来顺,其实东来顺尚未发迹之前,上世纪40年代前,正阳楼的涮羊肉最受欢迎。正阳楼在永定门附近设有羊圈,并有专人从张家口外往北京赶羊,因为远途跋涉,赶来的羊,先在羊圈中蹲膘,等养肥壮后再宰杀。经过剥皮、去骨、去膜后,按部位压肉。压肉时,现将冰块上覆盖一张席箔,把切好的羊肉块平铺在上面,再在羊肉上盖一层油布,油布上再压一层冰块。经过一天一宿的压制,羊肉内的血水和腥膻杂味都被压出,这样再切成薄片,涮起来自然鲜嫩。

正阳楼的羊肉片以薄见长,羊肉按“上脑、黄瓜条、磨档、大三叉、小三叉”等不同的部位分盘码放,顾客们各取所需。在正阳楼吃涮羊肉,讲究的是佐料全。这里的佐料有小磨香油、芝麻酱、酱豆腐、韭菜花、酱油、米醋、卤虾油、辣椒油、花椒油、料酒、糖蒜、白菜、香菜、酸菜、粉丝等近二十多样。肉好、片薄,作料全,汤又鲜,一时间,正阳楼成了北京城里人人公认的最好的饭馆之一。

这里还要提一下,在北京经营涮羊肉的餐馆、饭庄,历来多为清真,而正阳楼经营山东风味菜肴,又是汉族人所开,是所谓“大教”馆子,所以在经营涮羊肉时,即可不受宗教的拘束,火锅选用鸡鸭汤、口蘑汤等,这样涮出的羊肉片,在味道上与清真馆迥异,独树一帜,受到“大教”人士欢迎。

旧时的北京,正阳楼不仅涮羊肉享誉远近,它的螃蟹味美更是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梁实秋在《蟹》一文中提及过:“在北平吃螃蟹唯一好去处是前门外肉市正阳楼。”每年秋季,正阳楼必上蒸螃蟹。为了买到最好的螃蟹,派出伙计到天津附近盛产螃蟹的胜芳选购螃蟹。正阳楼往往会开出高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甚至垄断了京城的螃蟹市场。他们挑选又大又活的螃蟹,放在专门的篓子里运回北京。到京后,先将螃蟹养在大缸中,吐两天杂物,并喂新鲜高粱米,几天内便更显硕大,老北京人称作:“高粱红大螃蟹”。然后由小伙计把螃蟹清洗之后,用细麻绳将螃蟹爪和两个大夹子绑牢,放入笼屉大火蒸熟。正阳楼的螃蟹以鲜肥、个儿大著称,根据月份的不同,螃蟹的价钱也不同,按个论价,在北京备受欢迎。

夏仁虎在他所撰的《旧京秋词》中还有一首称赞正阳楼蟹美的诗:“经纶满腹亦寻常,同选双鳌入正阳,笑尔横行何太早,尖团七八不逢霜。”诗后还注道:“北方蟹早,曰‘七尖八团’。南方则曰‘九月团脐十月尖’,此南北之异也。旧京之蟹以正阳楼所售为美,较市价数倍,然旧俗以不上正阳为耻。”这样的称赞,效果胜于广告。

到正阳楼吃螃蟹,首先讲究工具。为了方便食客,正阳楼还准备了铜制的蟹八件,即:蟹砧、蟹锤、蟹钳子、蟹扦子、蟹叉、蟹刮、蟹剪、蟹铲等食蟹工具。把蟹端上来,搁上老醋,里面有姜末儿,还要搁上点熟酱油、香菜,拿着工具抠出蟹肉来吃。后来正阳楼还增添了螃蟹宴,把很多历史上吃螃蟹的方法都保存了下来。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北京物资匮乏,物价暴涨,饭庄、饭馆需要用的米、面、油、肉等更是货源奇缺,当时大多数饭馆、酒楼因无法维持而停业。到了40年代初,正阳楼也和北京城里的很多家饭馆一样日渐衰落。1942年,正阳楼两位切羊肉片的师傅被东安市场的东来顺涮肉馆挖走,正阳楼由此元气大伤,最终停业。

1986年,为了繁荣市场,恢复北京城里的老字号,正阳楼饭馆在前门大街东侧又恢复了营业,并改名为正阳门饭庄,分别恢复螃蟹宴和涮羊肉,并研制开发了新菜品。2000年后,随着前门地区改造,正阳门饭庄关张,如今只有位于天坛南门以西的正阳楼独立店。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北京致美楼饭庄素享盛名,是京城历史上著名的八大楼之一。关于致美楼的来历,各方说法也不尽相同: 一说致美楼与致美斋的“亲缘”说。认为致美楼的前身是致美斋,原致美斋伙计跳槽与别人合伙而开,又说是致美斋兄弟分家,花开两只。 先说致美斋,创始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最初是一家姑苏风味菜馆,没有用堂、居、楼这种大字号,而是用了规模较小的斋,最出名的是清汤馄饨、萝卜丝饼和焖炉火烧。
  • 正阳楼饭庄位于前门外肉市路东,开业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经营山东风味菜为主。创办人姓孙,人称孙小辫,祖籍山东掖县,道光年间因家里闹旱灾,来北京谋生,在乡亲的帮助下,在前门外肉市街内摆小酒摊为生。虽然是酒摊,但孙小辫做生意讲究诚信待客、童叟无欺,经营的烧酒直接从京东的烧锅进货,酒味醇厚,绝不像一些昧心的酒摊儿往酒里兑水,酒摊在肉市一带颇有声誉,买卖很是兴隆。
  • 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传奇大掌柜》讲述了北平老字号丰泽园掌门人的传奇创业史,其主人公历史上实有其人。丰泽园是北京经营山东风味的著名饭庄,很多人都知道,但丰泽园开业之初的人马却出自八大楼之一的新丰楼饭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