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肝儿是北京地区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是清末由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的“白水杂碎”改进而成的。

会仙居创办者是北京人刘永奎,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在鲜鱼口内租了大顺记鞋铺的铺面房一间,开了一个小酒馆,取名会仙居。会仙居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由刘永奎的妻弟刘喜贵和他的三个儿子经营,因其长子、次子均在饭馆学过徒,经营品种有所增加。1900年前后,会仙居的掌柜刘喜贵去世,会仙居由其子刘宝忠哥仨共同经营。受街内广来永店铺白水羊汤的启发,他们以猪的肠、肝、心、肺洗净后,分别切成肠段、心丁、肺条、肝片,放作料用白汤煮,起名为“白水杂碎”。由于不讲究佐料,制作简单,并不受食客欢迎。

说起炒肝儿的形成,颇为偶然。当时《北京新报》主持人杨曼青可以说既是炒肝儿的发明人,也是推广人,功不可没。杨曼青熟悉北京的风土人情,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介绍北京文化的相关文章。在品尝了会仙居的白水煮杂碎后,建议店主去掉杂碎中的心、肺,加酱色勾芡,易名“炒肝儿”。杨曼青的建议具体到主料、作料、工艺、名称,一应俱全。刘宝忠兄弟按照杨曼青的建议开始精心研制炒肝经营,还特别为炒肝儿定制了一种口大底尖的喇叭形小碗,这种直径只有二寸多的碗,看着大,实际盛不了多少。盛入炒肝后,如宝盏含晶,稀稠适度,色泽喜人,香味扑鼻,吃时不用筷子和勺,只需手托碗底,嘴唇沿着碗边转着喝,更是别有风味。每碗卖两个铜子,每天从早到晚一直供应,很受顾客欢迎。同时,杨曼青在《群强报》对其加以宣传,介绍会仙居炒肝的营养价值,更使会仙居的炒肝儿名满京城。会仙居也由一间平房发展成二层楼房,还增添了馄饨,门口悬有金字大匾,门前架有炒肝儿大锅,进入鼎盛时期。会仙居附近的华乐和广和两个戏园子的梨园界人士和票友,几乎都是会仙居的常客。当时有诗赞:“浓稠汁里煮肥肠,一声过市炒肝儿香。”

炒肝儿的原料、工序并不复杂,名为“炒肝儿”,其实以猪肥肠为主,猪肝只占1/3。制作方法是先将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净后再煮。开锅后改用文火炖,锅盖盖好使肠子熟透而不跑油。烂熟后切成5分长的小段,俗称“顶针段”,再将鲜猪肝洗净,用刀斜片成柳叶形的条。佐料是熬热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立即放入适量的黄酱,炒好置于罐中备用。此外还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汤。原料、佐料备齐后,制作炒肝儿。先将熟肠段放入沸汤,再放入蒜酱、葱花、芡同姜末和口蘑汤,然后将生肝条放入锅中,以淀粉勾芡,最后撒上一层砸好的蒜泥即成。

会仙居的炒肝儿出名后,北京四九城的小饭馆、小吃点都相继添了炒肝儿,市面上还出现了以炒肝儿为说词的俏皮话,如形容某人为“跟炒肝儿似的”,即指其人“没心没肺”;或是讽刺互相残害的人与事为“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

1933年,会仙居斜对面新开了一家专营炒肝的天兴居。该店欲与会仙居争雄,便在提高炒肝质量上狠下功夫,精心制作,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洗肠之前去掉肠头、肠尾,使煮出的肠更加肥美;其次,猪肝选用肝尖部位,使之更加鲜嫩;再次,改进作料,不用酱改用上好酱油,口蘑汤也改用“味之素”;最后勾芡用的淀粉质量严格把关,购进之前,先冲一碗看看,必须又透明又清亮。这些做法使天兴居也逐渐兴旺起来。此时,会仙居由第三代传人刘宗德等五人经营,由于管理松弛,粗制滥造,经营不善,使会仙居生意逐步下降。而天兴居对炒肝儿进行精心改良,炒肝儿的质量和销售量很快超过会仙居,原会仙居的老主顾也逐渐转向天兴居。

1952年会仙居终于以出租形式把字号转让给天兴居经营。1956年公司合营,会仙居、天兴居两家合并,用天兴居字号,因天兴居房屋多,店堂宽广明亮,还专门设了洗肠子车间。合并后,开始使用两家名子,挂“公私合营会仙居、天兴居饭馆”的牌匾。到了1958年重新装修后,改用横匾才去掉会仙居只用天兴居的。 1992年天兴居“北京炒肝”在北京市评为“北京十大名小吃”之一。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是北京的商业、饮食业最不景气的时期,前面外大街及大栅栏等原本繁华的闹市,一时间变得冷落、萧条。而此时,在西长安街一带有十二家著名的风味餐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十二家餐馆不同于“八大楼”和“八大居”,其堂号虽都带“春”字命名,即庆林春、方壶春、东亚春、大陆春、新陆春、鹿鸣春、四如春、宣南春、万家春、玉壶春、同春园、淮阳春,时称“长安十二春”。
  • 同和居开业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的一家饭庄,以“同怀和悦”之意而命名店名。据说,初建之时,这家小店并不起眼,以经营家常菜为主,生意亦颇为冷清。后来,店掌柜结识了一位清宫御厨,学得“三不粘”等宫廷名菜手艺,在同和居亲自烹制,食者赞不绝口,宾客盈门。从此,同和居便名噪京师,成为旧京城“八大居”之首。
  •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