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八、廿九 发面、蒸馒头

腊月二十八,兴奋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

“二十八,把面发”为了过节期间不动炊火,又能够保证全家人的主食供给充足,发面食品的重要代表——馒头算是最为耐储备的实惠物资了。

关于馒头还有个的神奇的传说。相传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后,回师时路过泸水河,因 “风浪横起,兵不能渡”,迷信认为需要用人头来祭祀水神。此时有人出主意:杀掉“南蛮”俘虏,用他们的首级祭祀水神。诸葛亮认为不妥,我军是胜利班师,当然不应该虐杀俘虏,他采取了另一个办法:用军中携带的麦粉制成面团,裹上些牛肉、马肉,做成人头模样后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这个方法果然有效的鼓舞了兵卒士气,全军一举渡河成功。

在史书《三国志》中曾有记载:当时作为祭品的“蛮人之头”,被称为“蛮头”或“蛮首”。在长篇文学巨著《三国演义》中也有相关情节,随后这种面食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了下来,一直是祭祀与宴飨的必备之物。因为称作“蛮头”实在太吓人,人们就用“馒”字替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流入百姓生活,馒头就成了米少面多的北方的主食了。

在北京,经过发酵过的面团有很多花样,与南方不同:添加各种馅料的叫包子;没添加馅料的叫馒头、饽饽、馍。馒头在北京的日常饮食中可谓多种多样;嵌了枣的枣馒头,甜香馥郁;密实劲道的戗面馒头,好吃禁饱;添加部分玉米面的两样儿馒头,色泽丰润,又是一绝。

年关蒸馒头可是一件备受重视的工作。为了保证的发面效果,腊月二十八就要提前用温水泡好上一次发面时留存的面引子——面肥。老北京腊月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面粉的选择当是首要的,擅长精打细算的北京人家平日里制作主食馒头只用普普通通的“普通粉”或者“标准粉”,只有过春节时才舍得买上加工精致、又细又白的“富强粉”。当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普通粉、标准粉和富强粉了,这些名字指的是面粉的等级,普通粉因加工简单所以颗粒相对粗粝,颜色相对较深;富强粉的加工工艺很是精细,面筋含量高,杂质含量少,面粉最为细白;标准粉则介乎两者之间。

熟悉的陶瓷面盆里有提前浸泡调好的面肥,添加足够的面粉之后,为了避免口味寡淡有时还要刻意添加一些些白糖,加入清水进行搅拌,面粉逐渐变成絮状时需要逐渐增加力道,手掌、手臂多种角度不断用力,使面团由松散粗糙逐渐揉和变成光滑细腻的面团,盖好潮湿的纱布,放在温暖的位置等待发酵。此时节馒头出笼是的颜色、形状、酸碱度和口感可不是一般技能可以保证的。  

面团的发酵程度与温度和时间有关,待体积膨胀、松软达到满意程度,便开始做成大小一致的剂子,逐一搓揉成一个个圆润光滑的面团,再次经过醒发后,整齐的码放进笼屉。

巧手的主妇们使得同样的发面团花样百出:开花馒头、不开花馒头、枣馒头,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金丝卷、银丝卷和如意卷等各色饽饽。这是为了过年准备主食平时既可冷食,也可加热或切片油炸食用。节日里馒头特别的品种丰富,小孩子们最爱各种特殊的样式:花朵形状、荷叶形状、小刺猬、小金鱼、小兔子……不用催促也能让小肚子填得圆圆饱饱。

窗外寒气袭人,屋里热气腾腾充满着浓郁的麦香,揭开笼屉的一瞬间是无比的幸福。白胖饱满,润泽娇嫩得好像喜庆娃娃肥嘟嘟的小脸蛋儿,松软清香、滋味回甜、口感饱满。来年蒸蒸发发、圆圆满满这才是家家户户争相蒸馒头迎新春的殷切企盼。

为了展示人间一派热烈祥和的气氛,大家各显神通:屋檐挂上红灯笼、窗户贴上红艳艳的剪纸窗花,“四季平安”、“万事如意”、“招财进宝”和不同字体的“福”“春”“喜”非常应景,还有活灵活现的大鲤鱼,喜气洋洋的花喜鹊,各种花团锦簇……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贴在簇新的房间里顿时红火富丽、喜气洋洋。老人们说,因为灶王爷不在家里,难得的百无禁忌,这叫“赶乱岁”。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认为是“年年有余”的好兆头,所以,每家通常会有意多熬一些腊八粥,把剩余的粥放在屋外自然冷冻,吃的时候切下一块冻粥,随热随吃。另外,人们还会把腊八粥涂抹在院子里的果树上,说“吃”了腊八粥的果树会结出更多的果实,以此祈望丰收。 熬腊八粥的同时,泡些腊八蒜也是腊八节的重要习俗。老辈人说,以前腊八蒜是催债人的提示。北京有句老话说:“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 的生活也会过得富富余余。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豆腐做成后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这也就有了“二十五,磨豆腐”的说法。
  • 腊八后的第十五天,当孩子们在自家窗台上看见了那包久违的甜蜜——糖瓜儿时,预示着小年儿到了,这一天是腊月二十三。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每年的这一天,老人们都会给孩子们讲起那个熟悉的传说:从前,灶王爷爷原来也是天宫里的神仙,因为犯了过错,玉皇大帝生气了就把他贬到了人间,封他是“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就是掌管各家各户灶火的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