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保利艺术博物馆以1380万元拍出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巨作《荷塘月色》,这幅巨作是1934年张大千为素有老北平“八大楼”美称之一的春华楼掌柜白永吉所作。

春华楼坐落在和平门五道庙路东,开业于民国初期。民国后上海的一批书商来北京创业,进驻琉璃厂以及其东的杨梅竹斜街。这些新书业的领军者,都是清一色的绍兴人,近在咫尺的春华楼做菜讲究工料精细,是八大楼中是唯一经营江浙菜的饭庄,在当时鲁菜"称霸"京城的态势下,春华楼开创先河主推的江浙菜系倒突显出娇小玲珑别致味道,在京城独树一帜,成为是在南北方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据当年居住在附近的老人回忆:“春华楼是座三层楼,勾连搭三座楼房相连,前面门脸的这座楼的二层楼顶上,只是东、北、南三面房,朝门脸这面没有房子,而形成了楼顶上的一个阳台小院,夏天搭有苇席的天棚,朝西还有能卷起放下的苇帘子,目的是遮阳消暑,楼顶小院中摆有小桌,中午是散座,晚上也可在院中摆酒席。”

春华楼的掌柜白永吉,曾被誉为“北平第一儒厨”。白永吉不但做得一手好菜,而且和文化界、书画界以至当时的政界都交往颇深。由此,春华楼成为当时文人、画家、学者交流的好地方。当时经常光顾春华楼的人物有胡适、李石曾、钱玄同、张大千、徐燕荪、胡佩衡、吴镜汀、朱益潘等文人墨客;称雄一时的张作霖,进城时也是这里的常客。唐鲁荪先生在《谈中国吃》中提到,南城外江浙馆要数“春华楼”最雅致了。他家店东不但为人风雅,而且精于赏鉴,他跟湖社弟子画马名家马晋(号伯逸)交情很深。虽然马伯逸长年茹素礼佛,可是一有空就到春华楼串门、聊天。春华楼每间雅座,都挂满了时贤书画,大半都是酒酣耳热时即兴挥毫之作,真有几件神来之笔。

说到张大千与春华楼掌柜白永吉的关系,留下了一段画界领袖与餐饮界高手交好的佳话。张大千是一风流才子,钱到手便挥霍净尽,每次到北平必至春华楼大宴宾朋。出于对书画的共同爱好,白永吉以掌柜身份为张大千亲手烹调,不但不收费,有时还要向张大千提供零用钱,按张大千常用的话就是“把几个铜板”。张大千曾答应每年给白永吉画一幅长卷,至于中堂、条幅与扇面更是不在话下。1929年5月,张大千在北京经友人介绍结识了京剧泰斗余叔岩,两人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他们常常在一起吃饭,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春华楼。每一次去,张大千和余叔岩几乎不用点菜,全由菜馆掌柜白永吉张罗,对白永吉的厨艺张大千赞为“要得”,而余叔岩也称为“行”。当时北京人有“唱不过余叔岩,画不过张大千,吃不过白永吉”的说法,说的正是三个人的绝活。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喜欢吃口味浓重的川菜,在一些家常菜中加入自己的创意,烹调出独具一格的美食。1934年,张大千在北平参加书画展后,到此用餐,向饭庄传授了一道“张大千鱼”的做法,主料是鲤鱼一尾,配料为猪肉丁、辣椒丁、香菇丁、笋丁。调味料是豆瓣酱、辣椒油、姜末、酱油、香油、盐、味精、白糖、料酒。将鱼初步加工后,两面打上双十字花刀,入油锅炸至两面发硬。另起锅投入各种调配料稍煸,加清汤, 放入已炸好的鱼慢火烧至成熟,收浓汤汁,淋香油,起锅装盘即成。色泽红亮,口味辣香鲜咸。从此,“张大千鱼”以后便成为春华楼的名菜。

春华楼于解放前期歇业,2013年1月15日,春华楼在西城区马连道重新开张,延续“京南雅园之所”雅号。

(春华楼插图)1936年,张大千(前排右一)邀好友王师子(前排右五)到北平游玩,邀齐白石(前排右三)等好友聚餐,并在春华楼合影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 北京致美楼饭庄素享盛名,是京城历史上著名的八大楼之一。关于致美楼的来历,各方说法也不尽相同: 一说致美楼与致美斋的“亲缘”说。认为致美楼的前身是致美斋,原致美斋伙计跳槽与别人合伙而开,又说是致美斋兄弟分家,花开两只。 先说致美斋,创始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最初是一家姑苏风味菜馆,没有用堂、居、楼这种大字号,而是用了规模较小的斋,最出名的是清汤馄饨、萝卜丝饼和焖炉火烧。
  • 正阳楼饭庄位于前门外肉市路东,开业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经营山东风味菜为主。创办人姓孙,人称孙小辫,祖籍山东掖县,道光年间因家里闹旱灾,来北京谋生,在乡亲的帮助下,在前门外肉市街内摆小酒摊为生。虽然是酒摊,但孙小辫做生意讲究诚信待客、童叟无欺,经营的烧酒直接从京东的烧锅进货,酒味醇厚,绝不像一些昧心的酒摊儿往酒里兑水,酒摊在肉市一带颇有声誉,买卖很是兴隆。
  • 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传奇大掌柜》讲述了北平老字号丰泽园掌门人的传奇创业史,其主人公历史上实有其人。丰泽园是北京经营山东风味的著名饭庄,很多人都知道,但丰泽园开业之初的人马却出自八大楼之一的新丰楼饭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