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在北京从烤鸭、涮羊肉到馄饨、烧麦等等,都有自己的老字号。而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对于老百姓来说,饺子是再亲切不过的美味。有没有经营饺子的老字号呢?其实是有的,而且当年名满京城。这就是北京八大楼之一的“鸿兴楼”,除了鲁菜,皮儿薄大馅的饺子才是金字招牌。
鸿兴楼开业的确切时间难以确定,有人说是清嘉庆年间,也有人说是清道光年间,还有人说开业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但公认其前身为菜市口的鸿兴饺子馆,这家饺子馆特意在玻璃窗上用红漆写着“饺子专家”,由于饺子薄皮大馅,花色多、味道好、售价公道,买卖很是兴隆。山东老板见效益好,又扩大规模,经营山东风味的菜品,并在京城小有名气。此后鸿兴楼饺子馆更名为“鸿兴楼饭庄”,并迁址至宣武区天桥北纬路1号,经营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鸿兴楼曾是南城最大的饭庄,也是南城最好吃的饺子馆。
饺子是否好吃,最重要的是调馅料,所以老北京也管饺子叫“馅儿活”。鸿兴楼的“馅儿活”在北京可以算是一绝,皮薄馅大,一口咬下去,满齿留香。普通人用一两面只能包出几个饺子,而鸿兴楼的师傅却能用一两面包出二十多个饺子,可见那面和得有多筋道。鸿兴楼的饺子馅料更是丰富之极,肉的、素的、甜的、咸的、鱼虾海参的、也有杂色什锦的,顾客点什么,就可以供应什么,有上百种之多。打馅用高汤,肉用精选嫩肉、瘦肉、去筋肉,手工剁制。和馅儿时,师傅一手把着锅沿,另一只手顺着一个方向搅动馅料,馅料越来越稠。调好馅儿后要在一旁静放十几分钟。如果馅儿打得不好,汤没有完全吃进馅儿里,那么放上一会儿,汤就会往上返,如果馅料没有动静,那就说明打馅儿成功。最绝的是煮饺子用的不是清水而是高汤,蒸饺用小笼送上,同时上几个小笼,每笼一种或两种馅。
解放前,鸿兴楼歇业了一段时间。上世纪60年代鸿兴楼在宣武区北纬路建起一座五层大楼,恢复字号重新经营,那时天桥一带都是矮平房,鸿兴楼显得气派非凡。同时,鸿兴楼还增添了炒菜,经营山东风味,烹、炸、炒、蒸各具特色,既有不同凡响的葱烧海参、鸡茸鱼翅、锅塌鲍鱼盒;更有彰显看家本领的酒蒸鸭、醋椒鱼、芙蓉鸡片。
1986年,鸿兴楼经过改建重新开业后,改成了一家经营山东风味菜肴的饭庄,还被北京市旅游事业管理局选定为“定点餐馆”,然而却失去了专营饺子的传统特色。1989年底,为办出特色,为广大顾客服务,鸿兴楼又恢复供应已停售数年的传统风味——饺子。《北京晚报》曾在当时特意对此作了介绍:“……前几年,饮食业出现宴请多、吃高档饭多的现象,这家饭庄(鸿兴楼)也砍掉了费工费事、赚钱不多的饺子,致使消费者‘望楼兴叹’。上个月,这家饭庄为适应消费者的要求,把停供多年的饺子又恢复供应……”据当年的老师傅回忆,鸿兴楼几乎每日都是高朋满座。当时鸿兴楼共有四层,一楼为大厅形式,适合于散客;二楼是包间,经营炒菜;三、四楼则是专用于宴会大厅和包间,主要用于接待外宾,很多驻华大使都喜欢到鸿兴楼吃饭,老布什曾在此品尝过全素宴。每天一到饭点,大厅顾客由于没地儿坐,经常有人从家里端着锅来买带走,这也是店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然而好景不长,到90年代初,鸿兴楼在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中,陷入经营困境。1993年,一个台湾商人收购了鸿兴楼,改为泰格楼娱乐中心,大费血本装修,经营上却难以为继,半年后泰格楼也停止营业了。如今,曾在南城红极一时的鸿兴楼早已无踪可寻,北纬路1号赫然立着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字牌,鸿兴楼饭庄曾经令人垂涎的饺子和鲁菜,也永远的成为了历史。